為什麼小型犬不等於「省事」?
體重輕、空間需求較小,但吠叫、分離焦慮、如廁與牙口常是新手痛點。只要把作息節律與空間動線設計好,小型犬其實非常適合公寓生活。
一、品種與性格配對(常見小型犬)
馬爾濟斯/比熊/貴賓(玩具/迷你):聰明、可訓練度高,但需定期美容。
吉娃娃/迷你品種:警覺性強、怕冷,需及早社會化。
柯基(屬中小型):掉毛多、關節需控重。
博美:毛量豐、易吠叫,需玩具與嗅聞發洩。
臘腸:長背型,須避免跳沙發與樓梯衝刺。
挑選原則:時間(能訓練多久)× 狀態(能接受的掉毛/美容頻率)× 噪音容忍(鄰居友善度)。
二、公寓空間與用品清單
分區動線:玄關等待區→客廳活動區→安靜休息區→如廁區。
如廁:尿布架/寵物廁所置於固定角落;「起床、玩後、餐後 15–30 分」帶位。
睡眠:折疊圍欄+籠(安全區);夜間吠叫以忽略+白噪音搭配。
散步裝備:Y 型胸背、2m 牽繩、名牌+便袋;冬季備衣。
互動與發洩:嗅聞墊、解謎餵食器、可啃玩具(不同硬度)。
三、第一年養成(月曆)
0–1 個月:環境適應與如廁定位,餐前 5–10 分「嗅聞+逗玩」→餵食→休息。
2–4 月:社會化黃金期(8–16 週);看得到不壓迫接觸:人、狗、聲音、地面。
5–8 月:青春期耳朵(假性聾),加強召回與牽繩禮儀;建立門口等待。
9–12 月:穩定週期;每日 2 回散步(各 15–30 分)+ 10 分訓練。
四、如廁訓練 SOP(室內)
鎖定三時機:睡醒、玩後、餐後 15–30 分。
牽去尿點→成功 1–2 秒內獎勵;失敗無懲罰,只加強帶位。
逐步縮小尿布區域;外出時帶尿布墊養成「表面感」。
五、吠叫與鄰居友善
窗口警戒吠:拉遠視線、加布簾、改做嗅聞任務。
需求吠:忽略+替代行為(坐好得關注)。
門鈴吠:門鈴→丟零食到地墊→安靜坐等開門。
六、預算試算(參考)
初期設備 NT$5k–15k;每月固定 NT$2k–5k;年度健檢 NT$2k–6k。
FAQ
Q:小型犬需要每天散步嗎? 需要,短時高品質+嗅聞任務最有效。
Q:籠內休息會不會不人道? 合理使用是安全區與壓力管理工具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