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杜比亞是誰?為何適合做飼料蟲
學名 Blaptica dubia,胎生(卵胎生,母蟑內育),無刺鼻味、噪音低,不會攀玻璃、不飛(雄成蟑有翅但幾乎不飛),逃脫風險低。
成長期約 3–5 個月,成體壽命 1–2 年;最佳繁殖溫度 28–32°C,相對濕度 50–70%。
二、箱型與通風(入門到進階)
入門:不透光塑膠收納箱(50–80L)+上蓋開孔貼防蟲網。四側開 2–4 個長條通風窗,避免悶熱。
進階:多層抽屜式殖養架,每層獨立加熱與溫控,便於分齡管理。
內裝:蛋盒/蜂巢紙板垂直擺放,增加表面積與藏身空間。不要鋪底材(易發霉),以**蟑糞(frass)**作天然墊層即可。
三、溫度與濕度(台灣氣候調校)
繁殖區:日 28–32°C,夜不低於 24–26°C;使用加熱墊/加熱帶+溫控器。
濕度:50–70% 最穩;梅雨季提高通風、減少多汁蔬果,防黴。
測點:溫濕度計放在蟑群高度;箱內至少設置「暖區/涼區」。
四、族群結構與密度
性別比:繁殖缸建議 1 公:3–5 母。
密度指標:蛋盒每面約容納 60–100 隻成亞成(依體型);過密=繁殖率下滑/咬尾翅。
分齡管理:幼若、亞成、繁殖母三缸;每 4–6 週篩選分級一次。
五、餵養與水分
主糧:高纖低糖配方飼料(自調見②篇)+乾草粉/穀物粉。
水分:水晶凝膠或塊根蔬果(地瓜、胡蘿蔔、南瓜);避免開放水碟(淹死/長黴)。
餵食節奏:每 1–2 天少量多次;24 小時內吃完為原則。
六、清潔與維護
日常:撿蔬果殘渣,保持乾爽;蛋盒潮濕立即更換。
週期:每 2–4 週篩糞(用 2–3 目網篩),回收幼若、去除昆蟎與黴塊。
除蟎:降低濕度/移除濕源、增加通風、日曬空箱與器材。
七、四季 SOP(台灣)
春/梅雨:通風>保濕;增加孔洞面積或加 USB 風扇微風。
夏:箱內溫度易超標→ 改夜間餵食、把加熱墊移至低檔或暫停;避免直曬。
秋/冬:加熱與保溫為主;夜間確認不低於 24–26°C。
八、常見問題與排除
不繁殖/幼若死亡:過冷/過濕/餵太濕;校正到 28–32°C、降低蔬果水分。
有味道:濕熱+殘渣=來源;加通風、改乾糧、勤清。
跑出來:蓋緊+門縫加毛條;箱緣可貼防攀塗層(凡士林/矽油薄層)。
FAQ
Q:要不要光照? 不需特別光照,避強光直射。
Q:會入侵家裡? 杜比亞不善攀爬與飛行,家溫低於 24°C 幾乎不繁殖;仍須防逃以免造成困擾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