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為什麼要用「UVI」而非只看瓦數
不同燈具輸出差異大,**UVI(紫外線指數)**才是動物感受到的量。
水龜曬背點建議 UVI 2.0–3.5;缸內其他區域保留低 UVI 或 0 的陰影處。
二、燈具與反射罩選型
T5HO 長燈管:覆蓋均勻、適合大曬台;配高反射罩效率更佳。
緊湊型燈泡:覆蓋面小,適合小曬台或局部補點。
混合佈光:UVB + 可見光泛光燈 + 加熱燈(點熱源)。
三、燈距與角度:三步定標
依廠商圖表與曬台高度,先設距離(常見 20–35 cm)。
反射罩 30–45° 讓光束落在曬背區中心。
以 UVI 計測量微調至 2.0–3.5,超標則加高或加網格衰減。
四、玻璃/壓克力遮擋與自然光誤區
玻璃/壓克力幾乎完全阻擋 UVB;燈與曬台間不可有透明板。
自然日照最佳但不穩定:需保留陰影面與水溫監控;避免溫室效應過熱。
五、曬台熱區與冷區:表面溫度分區
熱點 32–36°C、周邊 28–30°C;以紅外線測溫槍量表面而非空氣。
架設多層材質(石/木/軟木皮)供選擇。
六、夜間曲線與季節調校
夜間全暗、水溫下探至物種可接受的低值;不開夜燈。
夏季:提升通風、調整燈具時長;冬季:延長加熱燈但保留暗期。
七、14 天校準 SOP
D1:依圖表設燈距與角度;量 UVI、曬台表面溫度。
D2–3:觀察上岸時間與食慾;微調 1–2 cm。
D4–7:記錄每日同時段 UVI/溫度,建立基線。
D8–14:固定週期巡檢,超標加高、過低降距或換反射罩。
每 6–12 個月:依燈種安排更換,搭配 UVI 下降幅度決策。
FAQ
Q:5.0 vs 10.0 怎麼選? 室內多用 10.0;距離近/半戶外或淺缸可 5.0。
Q:需要兩種燈嗎? UVB、可見光與加熱燈分工最佳。
Q:要不要夜燈? 不要;夜間完全黑暗較符合生理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