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Ca:P 與維生素關鍵
目標 Ca:P ≈ 2:1;UVB 足夠時,鈣代謝更穩。
B1(硫胺素):大量餵生淡水小魚易缺乏,需多樣化並可川燙處理。
二、主食與副食架構
主食顆粒(兩棲爬行類配方)作基礎。
動物性:杜比亞(裹鈣)、赤蟲、蝦、螺、淡水小魚(處理後)。
植物性:綠葉菜(蒲公英葉、萵苣外葉、空心菜)、水生植物(伊樂藻/輪葉黑藻,注意來源)。
三、偏食矯正(7–14 天)
固定餵食時段與量,20–30 分不吃即收。
以顆粒為主、動物性作訓練獎勵。
漸進置換(7–10 天)至新配方。
四、4 週「減重+豐富化」計畫(示例)
W1:餵食日 3 天(間隔),加 1 次解謎餵食器。
W2:餵 3 天 + 2 次追獵餵食(鉗餵移動)。
W3:餵 2–3 天,蔬菜日 1 次,縮短單次量。
W4:持續 2–3 天餵食,加入「尋找浮台」遊戲(食物綁於浮木)。
每週拍照記錄甲殼、體重(可用置物盒上秤),緩慢下降為原則。
五、杜比亞/赤蟲的肚填與裹鈣
肚填 12–24h(見本站杜比亞文)→ 裹鈣(碳酸鈣粉)→ 鉗餵。
綜合粉(含 D3)每週 1–2 次(視 UVB 與日照)。
六、行為豐富與餵食器
嗅聞墊式餵食器(穿孔板)/洞洞 PVC 管/浮木迷宮,讓食物需要被找。
一週安排 1–2 次「追獵日」提升運動量。
FAQ
Q:只吃蝦可以嗎? 不行;長期易失衡。請以顆粒為主、多樣化。
Q:偏食不吃顆粒? 以時間與量管理配合置換曲線,別回頭用高嗜口性救場。
Q:要不要每天補鈣? 視飲食與 UVB;多數情況「少量規律」比「大量偶爾」更好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