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在收編前:了解流浪貓的背景與心理


收編流浪貓不是「撿回家就好」,而是一段重建信任、重塑生活的過程。這些貓可能經歷過街頭求生、被人驅趕或受傷,因此牠們對人類的反應會比家貓更謹慎,也更容易受驚。收編者必須先調整自己的心態:你不是在馴服一隻貓,而是在給牠第二次相信世界的機會。


流浪貓類型與差異


  1. 原生野貓(Feral Cat):從未與人接觸,警戒性高,通常不適合立即收編。可透過 TNR(捕捉-絕育-回放)方式照護。


  2. 被棄養的家貓:曾與人生活過,對環境或人仍保有一定信任,適合收編。


  3. 半社會化貓:對人有好奇但仍保持距離,屬於可漸進馴化型。


收編前,先觀察幾天:牠是否願意吃你放的食物?是否固定出現?是否有明顯外傷或懷孕?這些都會影響後續計畫。




二、捕捉與帶回前的準備


1. 工具與安全措施


2. 捕捉時機與地點


最佳時間是清晨或夜晚,街道安靜、干擾少。避免大聲喧嘩,並預先鋪食物誘引貓自行進籠。


3. 帶回路上注意事項


運輸過程保持安靜,避免震動。可用毛巾覆蓋籠子以減少視覺刺激。抵達家中後,不要立刻開籠,讓牠先熟悉環境氣味。





三、家中環境設計:安全是信任的起點


流浪貓初到家中,最怕的是「過度開放的空間」。牠需要一個可隱藏、可觀察、又能掌控距離的地方。


1. 隔離空間設置


2. 環境氣味的重要性


貓透過氣味辨識安全區。可將自己的舊衣放進房間,讓牠熟悉主人的味道。避免強烈香氛或清潔劑,這會刺激牠的嗅覺。


3. 光線與聲音控制


環境保持柔和光線、避免直射。聲音盡量平穩,家中若有其他動物,初期必須完全隔離。




四、第一週:觀察與信任重建


這是收編最關鍵的一週。此時不要急著互動,而要讓貓「主動感覺安全」。


第1–3天:靜觀其變


第4–7天:建立儀式感


PAP 溫馨提醒:不要因為牠還躲就焦慮。信任是一層層堆疊的,不是用強迫換來的。




五、第二至四週:互動與社會化初階


當流浪貓開始穩定進食、主動觀察你時,就能慢慢進入互動階段。


1. 餵食互動法


坐在距離兩公尺處靜靜地看著牠吃飯,逐漸縮短距離到 1 公尺。若牠能在你面前進食代表安全感提升。接著可用手餵零食,建立直接連結。


2. 玩具引導法


使用逗貓棒、羽毛棒等保持安全距離的互動方式。每次互動不超過 10 分鐘,以免壓力過大。


3. 正向強化


任何放鬆、靠近、呼嚕、接近行為都立即獎勵。讓貓將「人」與「愉快結果」劃上等號。


4. 避免的行為




六、醫療與健康檢查


流浪貓可能帶有寄生蟲或傳染疾病,因此醫療流程是收編的一大重點。


1. 初診建議檢查項目


若貓仍過於緊張,可先隔離一週後再帶醫院,使用費洛蒙噴霧降低壓力。


2. 絕育與晶片登記


當健康穩定後,應盡快安排絕育。這不僅防止意外繁殖,也能降低流浪習性。植入晶片可防止走失,並有助於日後身份確認。


3. 疫苗與預防計畫




七、與家中其他動物共處的過渡期


若家中已有其他貓或狗,切記不可直接放一起。需經過漸進式引入:


  1. 氣味交換法:先交換毛巾或寢具,讓雙方熟悉氣味。


  2. 門縫互看階段:隔門觀察對方反應。


  3. 短暫見面:以短時間互動為主,逐步拉長。


  4. 正式共處:當雙方能同房無攻擊行為即可。


PAP 小提醒:若任何一方出現低吼或尾巴膨脹,應立即中止互動並回到前一步驟。




八、長期照護與生活安排


1. 飲食與飲水管理


收編貓初期腸胃較敏感,建議使用溫和飼料搭配濕食。水源要新鮮,最好使用循環飲水機。


2. 生活節奏建立


每日固定時間餵食、清砂、互動,建立穩定作息有助貓產生安全感。


3. 遊戲與行為豐富化


貓需要追逐、潛伏等刺激。可安排「隱藏零食」、「紙箱迷宮」或「逗貓棒遊戲」讓牠釋放能量。


4. 高齡流浪貓的特別照護


若收編年長貓,需注意關節保健與牙齒健康。可補充魚油或關節保健品,並使用軟質飼料減少咀嚼壓力。




九、情緒問題與行為重建


流浪貓常因創傷導致恐懼、過度警戒或攻擊防衛。這類行為需長期的行為治療與耐心陪伴。


常見問題與對應:


PAP 提醒:流浪貓不是壞貓,而是受傷的靈魂。請用時間療癒牠,而不是對抗牠。




十、成為家庭一員:最後的心靈轉折


當牠第一次在你懷裡睡著,當牠主動蹭你手、在門口迎接你時,那代表牠終於把「家」這件事重新定義了。這份信任的重量,值得每一個飼主珍惜。


PAP 的建議:




常見 FAQ


Q1:流浪貓抓不進籠怎麼辦?


建議使用誘捕籠或食物引導,切勿徒手抓。


Q2:貓一直躲著不出來?


這很正常。可降低人聲與氣味刺激,讓牠自己決定何時出來。


Q3:可以讓流浪貓自由進出陽台嗎?


不建議。未完全信任時容易逃逸或發生危險。


Q4:已絕育但仍發情叫?


可能為壓力反應或假發情,應檢查環境與健康狀況。